番薯豆面是很多台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,一般都在冬季制作。现如今,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,豆面的制作也得到了简化,开始走下高山,规模化生产。
台州:豆面突破传统冷库冷冻进行规模化生产
红薯粉丝,又称为豆面,在台州三门是一种常见的传统食品。在三门海游街道山董村的庆福路上,有着一家豆面加工厂。走进大门,正好赶上了工人们晾晒豆面。细看之下,这些豆面和普通的又有所不同,每根豆面上都挂着一些冰霜。
记者:“师傅,现在是在做什么呢?”
湫水山葛根合作社工作人员朱德阳:“现在是解冻,人工进行解冻,你看,这下面都是冰,我们要把它们(豆面)疏散开就行了。”
众所周知豆面的制作需要低温条件,尽管现在已经入冬,但离零下的气温还有很大的差距。于是合作社专门建了一处冷库,人为地创造低温,如此就能不受外在条件影响,随时制作豆面。
湫水山葛根合作社工作人员朱德林:“这个冷库的温度达到零下15度,粉丝(豆面)才会冻起来,不达到零下15度,粉丝(豆面)冻不了这么厚,在室外做好,晾晒以后才开始冻。”
在零下15度的低温冷库里,豆面都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霜,整齐地排列着挂在支架上。
湫水山葛根合作社工作人员朱德林:“这个空的间隙像这样的,它冻起来效果比较好。”
出了冷库,师傅们将一部分需要解冻的豆面拿出来,用拖车拉到室外挂起来,就有了我们刚进门的场景。其实在豆面刚做好时,由于温度较高,虽然已成形,但是没有及时冷却的话,很容易黏连在一起。这也是传统豆面为何选择在冬季,选择在一些海拔较高的高山村落制作的原因。
湫水山葛根合作社工作人员朱德阳:“粉丝(豆面)做好,不进冷库的话是成团的,通过冷冻了把它们疏散开,你像这种就是没有冻好,导致是一团一团的,如果冻好的,是像这样的。”
冷冻,除了能让豆面成形外,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剔除其中的多余水分,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,使豆面保持韧性。刚出冷库的豆面还是成团的,需要用人力将它揉散。
湫水山葛根合作社工作人员朱德阳:“如果不解冻的话肯定影响质量,通过冷冻,(豆面)开始收缩,通过冷冻,把粉丝(豆面)里的水分化成冰,附着在外面,粉丝(豆面)口感好吃。”
原来豆面的制作经过改进,还需要经过冷库冰冻这个环节。看来农产品要规模化生产必定要突破传统的模式。